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
余勇 副教授 |吉首大学
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介于旅游学和心理学之间,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旅游业的兴旺,一方面也得益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西方的旅游心理研究出现得比较早,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散见于一些学者在报刊上发表的关于旅游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文章。1981年,美国CBI公司出版了由佛罗里达大学小爱德华·J·梅奥和兰斯·P·贾维斯编著的《旅游心理学》,该书以旅游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市场营销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知觉、学习、人格、动机、态度等心理因素以及角色与家庭、参照群体、社会阶层、文化和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第一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研究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从此,揭开了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序幕。
旅游心理研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旅游心理与行为在旅游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旅游是体验,是一种心理印象,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到体验旅游,旅游的心理体验成分逐渐凸显,显示出个性化、人性化的需求趋向。这必然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掌握旅游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原则,了解旅游者消费心理、管理心理以及服务心理的一般规律。具备基础的心理学知识,能够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最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能够及时把握旅游者的心理与活动行为规律,在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
《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课程是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共48课时,考核方式为考试。整个课程分为四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概述”。包括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旅游心理、行为的研究模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心理学概念、研究对象以及学科意义,尤其是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所需时间为5学时。
第二模块为“旅游者心理”。包括第三章“旅游者的知觉”、第四章“旅游者的学习”、第五章“旅游需要与动机”、第六章“旅游者的态度”、第七章“旅游者的个性”、第八章“社会群体对旅游行为的影响”。这部分教学内容是从消费者需求心理的角度阐述旅游心理和行为发生的一般规律,是课程学习的重点。所需时间为29学时。
第三模块为“旅游管理心理”。包括第九章“员工管理心理”、第十章“员工劳动心理”,主要从旅游企业的管理角度阐述员工管理、激励和纠纷处理,从员工角度阐述压力、挫折、心理健康的维护,研究如何调动旅游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研究组织内成员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特点,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领导行为方面如何调节和控制,发挥最佳的管理效能。所需时间为9学时。
第四模块为“旅游服务心理”。包括第十一章“旅游交通、饭店、购物服务心理”、第十二章“旅行社服务心理”、第十三章“旅游售后服务心理”,目的是让学生能把心理学知识运于旅游服务活动中,从而提高服务水平,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要,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所需时间为5学时。